近幾年,國內大力推動的發展,持續加大對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設備、基地建設、生物質供熱項目、生物質垃圾處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就能源而言,生物質能已成為我國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根據中國工程院《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國含太陽能的清潔能源開采資源量為21.48億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能占54.5%,是水電的兩倍和風電的3.5倍。且在新能源中,生物質能是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并能轉化為固態、液態、氣態燃料。,可以說生物質能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
尤其在大氣治理、廢棄物治理這方面有獨特的作用。我國農業污染已全面超過工業污染,接近上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農業污染的最重指標。尤其是養殖業畜禽糞便及秸稈露地燃燒對水體與大氣的污染最為嚴重,而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生物質能的開發實現有機污染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生物質顆粒機已經被廣大需求者所看重。
從全球看來,生物質多聯產發電、生物天然氣的技術、裝備和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已經成熟,產業規模正在快速擴展。但在我國,獲得的關注和認同遠不及風能、太陽能。而歐洲的生物質能是其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分支,比重高達60%。
生物質能也遭受了一些質疑,認為經濟的不環保、環保的不經濟。與傳統能源相比,具有分布分散、密度低、成分復雜、生產的周期性等劣勢,增加了生物質能開發的難度,難與常規化石能源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最新發布的報告稱,自2003年以來生物質能源已吸引超過1260億美元的投資,如此巨額的投資,目前卻看似越來越“雞肋”——要么影響糧食供應,要么完全沒有經濟競爭力。
然而,任何一個新產品、新技術在發展初期成本一定是較高的,這與技術水平、市場占有率和認知度有關。化石能源的成熟利用是建立在200多年科研積累基礎之上的,而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發展時間不足20年。我們需要給新生事物一些“寬容”和成長的空間。
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世界大勢中,中國在的起跑線上已經落后。綜合全球生物質發展及國內能源需求的增長、低碳清潔發展、可再生和對化石能源多途徑的替代等因素,考慮到資源的循環利用、減排環保,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小城鎮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等問題,中國都應該比任何國家更加重視發展。